8188cc威尼斯-手机平台登录

来源:学习强国
国家速滑馆施工建设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2020-12-21
分享:

近日,国家速滑馆场馆启动了外立面泛光照明和场地照明调试,夜色中的“冰丝带”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2020年,按照“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要求,在北京国资公司的支持和指导下,国家速滑馆有序安排现场施工建设。场馆正式送电、冰板混凝土制作完工、测试赛运行团队陆续进驻……这个冬天,“冰丝带”确是“热火朝天”,昂首阔步向着2022北京冬奥会冲刺。

精精益求精 “预热”“最快的冰”

“冰丝带”采用全冰面设计,以1.2万平米的冰面创下亚洲之最。今年10月,国家速滑馆建设团队经过连续48小时不间断施工,制作出一块厚17厘米的完整混凝土地面,而整块地面水平高差控制在4毫米左右,工艺精度接近极致,为下一步实现“最快的冰”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制冰系统,将成为世界首个使用天然工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冬奥会速滑场馆。这一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这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施工工艺和选材上都要面临重重挑战。速滑馆内的混凝土地面下方布满不锈钢盘管,这也是制冰最重要的设备,而看似简单的不锈钢管铺设,其中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1.2万平米的地面被一圈圈间隔为10厘米、累计长度近120公里的不锈钢制冷盘管覆盖,这些不锈钢制冷盘管通过焊接连接,焊缝近9000道体量巨大。二氧化碳在管道中流动的时候,温度在零下18摄氏度左右,而冰板温度按照速度滑冰的比赛要求要准确控制在零下7至零下9.5摄氏度之间。此外,还要保证所有管道铺设完成后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两项要求也是未来实现最快的冰的根本保证。

在混凝土地面养护和机电设备调试完成后,国家速滑馆将正式开始制冰工序,预计首次制冰将需要两周左右时间。

高科技加持 打造“智慧的馆”

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在建设中汇聚了诸多具有创新引领性的发展理念和科技成果。按照“冰丝带”未来发展图景,国家速滑馆将最终呈现在百姓面前的是一座“智慧的馆”。如何做到智慧,这其中少不了高科技加持。在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支持下,国家速滑馆场馆引入了“BIM运维系统”和“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拥有了“智慧大脑”的速滑馆,未来,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进入场馆后,可以通过手机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匹配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此外,机器人问路、无人售货车以及虚拟冰雪运动等多种新科技成果都将更成熟、完善的形式呈现,为观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观赛体验。

目前,国家速滑馆也在积极探索疫情之下办赛新模式,让观众既能体验到一场充满科技感的奥运会,同时做到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此外,考虑到赛后场馆利用,满足群众参与不同冰上运动的需求,国家速滑馆1.2万平方米的冰面采用分区制冷方式,做到对每一块冰面实现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同时,国家速滑馆将通过对气流组织进行了精心排布,让观众席和冰面的温度、湿度分区,使观众可以在舒适温度中享受比赛。

测试赛运行团队进驻 为更多人上冰“打前站”

国家速滑馆在即将进入制冰工序的同时,北京冬奥会测试赛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也正式到位到岗并开始工作。

运行团队进驻场馆后需要通过确定各自工作位置、明确职责、反复测试和调整等环节,让工程建设收尾与场馆运行之间有效衔接,达到让业主和团队运行双方像齿轮一样环环相扣、顺畅运行的效果。运行团队的到岗标志着前期制定的各种运行计划进入到进馆落实阶段,为之后的测试活动等工作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

按照“一场一策”的场馆疫情防控方案要求,医疗防疫团队也将进驻到国家速滑馆,为速滑馆设计设计最佳的防疫流线方案、分区管理,使观众、运动员等人群得到有序流动,减少人员交叉聚集,做好新冠疫情防疫工作。

国家速滑馆将充分利用好测试活动,坚持可持续利用,真正做到为群众提供一个冬奥标准的、室内全天候的冰场,带动更多市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向全世界展示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

2018年至今“冰丝带”先后完成了“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织天幕”和“丝带飞舞”。接下来,国家速滑馆将全力打造“最快的冰”和“智慧的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目标,满足冬奥会赛事要求。

Baidu
sogou